土壤修复产业被认为有上万亿的市场空间。近日,《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6-2020)》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周永峰在会上表示,《报告》以2007年至2016年的755个市场公开招标的土壤修复项目数据为基础,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相关政策法规、调查评估及修复技术应用、市场规模前景、从业单位及投融资模式等六大方面对其技术与市场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为了解未来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方向、修复市场发展态势及国家政策方针导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据悉,《报告》是由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江苏省(宜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近30余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专家团队,耗时近一年时间完成。
原位修复技术成为主流
从技术与装备看,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是以挖走的异位技术应用为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比例约为4∶3∶2,风险控制技术应用相对较少。未来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方向是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层次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在调查与评估中越来越多被利用;调查评估探测、检测模式将向现场化方向发展;原位修复技术将替代异位修复,成为土壤修复的主力军。
未来装备发展趋势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装,国产装备研发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从未来市场需求看,调查评估的探测、检测设备向便捷化、现场化方向发展。 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849亿元
从治理修复市场看,土壤修复产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准备、起步、跃进和调整四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发展较迅速,呈“V”字形上升。保守估计,“十三五”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849亿元。未来市场规模最大的四个区域是华东、华南、华北和华中,市场发展较快的重点省份是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湖南和重庆。
欠缺高效的商业模式
从商业模式看,《报告》对2007—2015年间316个、总资金达89.78亿元的土壤修复项目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资金、自筹资金、财政与自筹资金组合,分别占比63%、14%和21%;其他来源资金占2%,主要包括GEF赠款、搬迁补偿资金和未明确实际来源的多渠道筹措等。整体看,我国目前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和资金投入机制。
就从业单位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市场上已承接项目的从业单位以环境领域“老牌”公司居多,门槛相对较高,新创企业有机会,累计承接5亿元以上金额的领军企业各有优势。
可持续修复管理刚刚起步
从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看,“十三五”期间,以基于风险管理的分级分类为核心思想,提高政策制度可操作性、技术标准精细化和针对性、环境管理有效性等是土壤修复政策法规完善的主要方向和特点。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孙宁主任说,污染场地绿色和可持续修复管理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在国际上已有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和较多实际应用。我国现阶段的场地修复和管理过程中,综合考虑污染场地健康和生态风险、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及危害、修复中场地及周边污染暴露情况以及修复活动产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避免走国外修复产业发展中走过的弯路。 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在国内研究刚起步,应用领域尚属空白。通过借鉴国际经验,采用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足迹分析、生命周期评估、多目标分析等多种决策支持手段和方法,从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开展场地修复可持续性评价,这也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完善阶段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冀ICP备18029135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石家庄